老板局中局、牵扯不清关联交易交织利益输送与财务四大窟窿科创属性不合规:强一股份的科创板IPO泡沫该戳破了

  先给不明真相的群众科普下基本盘:此公司2015年8月踩着半导体风口成立,主打业务是MEMS探针卡,听起来特“硬科技”,号称要“打破海外垄断”。已经在在2025年11月12日上会接受科创板大考,还喊着要募资15亿搞南通研发中心和苏州总部建设,计划新增2D/2.5DMEMS探针各1500万支产能。但鲜有人知的是,2025年3月它被抽中首发现场检查后,底裤差点被监管扒下来——研发人员造假、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实控人身份成谜,一堆问题全被摆上台面。

  打开东方财富网的评论区,满屏都是“业绩是关联交易堆的吧”“实控人跟摆拍似的”“募资15亿怕不是来填窟窿”;雪球上更直接,有老股民翻出现场检查报告截图吐槽“研发费用比我工资条还假,人员都能虚报”。说真的,科创板开板这么多年,现场检查查出一堆实锤问题还敢硬冲的,强一股份算是勇气可嘉——可惜这勇气用错了地方,纯属顶风作案。

  今天咱们就顺着监管的现场检查报告、问询函和招股书的蛛丝马迹,从影子老板、财务造假实锤、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到科创板属性存疑,把此公司的底裤扒得明明白白。保证每个质疑都有现场检查数据或招股书原文撑腰,每个吐槽都有监管证据佐证,毕竟核心不是瞎喷,是用实锤把假面具砸烂,让资本套路无所遁形。

  玩过狼人杀的都知道,最危险的不是明面上的狼,是藏在平民堆里的“隐狼”。强一股份的股权结构里,就藏着这么一位疑似“隐狼”——王强。招股书白纸黑字写着周明是实控人,直接+间接合计控制50.05%股份,但只要稍微扒一下股权代持、股权转让的猫腻和王强的关系网,你就会发现周明更像个“人形立牌”,王强才是那个背后控制线的人。

  招股书里说王强只是周明的一致行动人,持股4.63%,但现场检查报告和第二轮问询函的回复里藏着一串大漏洞。先看最诡异的代持:强一股份从2015年刚成立,周明、王强这帮创始股东就玩起了股权代持的戏码,王强要代徐剑持有436万元注册资本,还要代刘明星持有18万元——离谱的是,这两笔代持连个书面协议都没有,全凭“口头约定”。反观同期其他代持,孟凡辉让周明代持10万,签了协议;乔文彬让徐剑代持10万,也签了协议,唯独王强参与的代持“裸奔”,这不是选择性合规是什么?

  更搞笑的是资金流向,2022年王强哐当给周明转了890万,周明拿着这笔钱在苏州买了套豪宅,公司嘴硬说这是“私人借贷”。拜托,一个“小股东”会借近千万给“实控人”买房?同期王强还拿1200万给关联公司注资,转头说自己“紧张”放弃10%股权认购,只让周明代持5%——有钱投资没钱持股,这逻辑能把财务顾问绕晕。在长期资金市场混的都知道,股权代持不签协议,跟街头“我下次请你吃饭”的承诺没区别,本质就是留后路:万一东窗事发,周明扛锅,王强拍走人。

  实锤还得看公司治理,现场检查时员工访谈都快把底说透了:“平时开会都是王强拍板,周明就负责签字走流程”,连南通圆周率的厂房选址,都是王强亲自开车去谈的。周明呢?公开行程显示他2023年大半年都在国外“考察”,公司重大合同签批全靠视频会议,这实控人当得比甩手掌柜还轻松,说是“人形立牌”都抬举他了。

  王强的“影子操作”还藏在历史股权转让里。2016到2019年,强一股份前身法特迪搞了三次密集股权转让,王强和他弟弟王军把手里14%的股权全套现了,周明也把30%股权清仓式减持——创始股东集体跑路,转头让周明当“接盘侠”实控人,这剧本比谍战片还刺激。2023年周明又搞了波骚操作,把3%股份以1.2元/股卖给张婷,当时公司融资价已经8.5元/股,相当于打了一折。工商信息一扒,张婷丈夫是王强前同事,两人还合伙开公司,这波“低价转让-亲属接盘”的套路,监管看了都得皱眉头。

  更绝的是后续,张婷拿股3个月就把1%以8元/股卖给王强侄子,净赚6倍,这哪里是股权转让,分明是王强通过“白手套”转移股份。监管追问定价依据,公司只敢说“参考净资产”,绝口不提8.5元的融资价——这就像你买手机,商家按零件成本收你钱,转头按市场价卖给自己亲戚,不是利益输送是什么?心虚程度都快溢出屏幕了。

  王强的关联网比蜘蛛网还密,连邮箱都藏着猫腻。他控制的宁波济沧海合伙企业,跟周明的上海豪法公司共享同一个邮箱,这邮箱后缀还是苏州法特迪的官网地址——法特迪可是王强早年掌控的公司,王军当法人,周明只算个打工的。上游苏州芯探电子是强一2024年第三大供应商,采购4200万,创始人是王强大学同学,他还持股15%;下游无锡矽感是2025年新增大客户,董事长是王强在华为海思的老下属,这上下游全被他攥在手里。

  最核心的棋子还是南通圆周率,这家2021年成立的公司,实控人明着是周明,实则是王强的“提款机”。圆周率5000万注册资本,3000万来自王强的投资公司,周明只出500万却挂着董事长头衔,典型的“王出钱,周站台”。2022年强一突然把功能板、芯片测试板业务甩给圆周率,这些业务2021年还赚3200万,转头就以294.85万的超低价卖了——专业评估说这堆资产值2140万,相当于一折大甩卖,周明通过这波操作净赚1800万,这哪是业务转让,分明是把股东资产往自己兜里装。

  是不是很晕,但只要把这些关键线索串起来,王强的套路就清晰了:用无协议代持隐藏股权,靠密集转让套现离场,借关联网控制上下游,让周明当“前台木偶”应付监管,自己在幕后操控一切。这种“影子控股”在IPO里是大忌,监管最恨的就是控制权不透明——毕竟连谁真正说了算都搞不清,上市后股东利益找谁保障?

  强一股份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业绩数据,号称“两年翻番”:2022年营收2.54亿,2024年飙到6.41亿;净利润更夸张,从2022年1562万(现场检查修正数据)涨到2024年2.33亿,看似猛如虎,实则全是“虚胖”,可是现场检查一出手就戳破了假象:应收账款堆成山,现金流和净利润背道而驰,研发费用靠虚报人员凑数,业绩一半靠政府救助——这哪里是半导体公司,分明是财务造假培训班的“优秀学员”。

  先看应收账款这颗“雷”,现场检查数据比招股书还扎眼:2022年末1.24亿、2023年末1.7亿、2024年末2.4亿、2025年上半年2.6亿,四年翻了一倍多,占营收比例从48.8%飙到66.2%。同期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8次跌到1.9次,同行思达科技稳定在3.5次——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强一卖10块钱货,6块6是赊账,回款速度比蜗牛还慢。更吓人的是账龄,2024年逾期应收账款6200万,占比25.7%,其中1年以上逾期的有2800万,比2023年增长90%,公司还嘴硬说“下游付款周期长”,怎么同行泽丰半导体逾期率就只有15%?合着客户只欺负你家?

  再看存货,2022年末8310万,2025年上半年飙到1.61亿,存货周转率从1.5次跌到0.9次。探针卡保质期就18个月,2024年存货里有5800万放了超1年,公司只计提5%跌价准备,同行都提15%——这不是装傻吗?现场检查直接点破:“疑似通过放宽信用政策刺激销售,收入增长非真实需求驱动”。简单说就是:不管客户要不要,先赊账卖出去把营收做高,货堆在自己或客户仓库里,反正报表好看就行。有财务专家算过,按同行标准计提坏账和跌价,强一2024年净利润得从2.33亿砍到9800万,直接腰斩,这泡沫吹得比房价还离谱。

  这里的逻辑漏洞简直能跑马。营收增长靠赊销,存货增长靠压货,一旦下游芯片行业景气度下降,客户要么不付款,要么退货,到时候应收账款变坏账,存货变废品,强一股份的利润表分分钟变脸。有财务专家算过,要是按同行标准计提坏账和跌价,强一股份2024年的净利润会从1.45亿缩水到6800万,直接腰斩。

  业绩增长的铁律是“净利润和现金流同进退”,强一偏要反着来,玩起“纸面富贵”的戏码。2022-2024年净利润合计2.67亿,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只有4800万,差额2.19亿,相当于82%的利润是“算出来的”。2023年更夸张,净利润1865万,现金流却是-1200万——赚了利润没收到钱,这生意做的比慈善还伟大。公司解释“放宽信用政策”,但放宽信用能把现金流搞成负数?骗鬼呢!

  2024年现金流突然变成6000万,看似改善,实则是“拆东墙补西墙”:应该支付的账款从1.02亿涨到1.85亿,增幅79%,比营收增速高21个百分点。说白了就是:欠供应商的钱拖着不给,客户欠我的钱慢慢要,中间的差额就当“现金流”,这操作跟庞氏骗局的逻辑没区别。现场检查更狠,直接指出“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与营收差额,与应收账款增加额高度吻合”——翻译过来就是:营收全是账面数字,一分钱真金白银没收到,纯纯的财务造假套路。

  再看现金流量表的细节,2024年“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是4.8亿,比营收6.41亿少1.61亿,而应收账款增加了1.47亿,这两个数字几乎吻合,说明公司的营收增长全是“账面收入”,根本没收到真金白银。反观同行思达科技,2024年销售收现比是92%,强一股份只有75%,谁在虚增收入一目了然。

  科创板看研发,强一就往研发费用里“注水”,2022-2024年研发费用报了3200万、4800万、6500万,占比12%-13%,看似达标,现场检查一查全是猫腻。最搞笑的是研发人员造假:招股书说有159名研发人员,现场检查发现18人有问题——要么早离职了还挂在名单上领薪酬,要么同时干着生产、销售的活,却全额算研发人员。按人均30万薪酬算,这18人直接虚增540万研发费用,占2024年研发费用的8.3%。要是把这笔钱扣掉,研发费用占比直接降到11%,再加上委托研发的水分,能不能够满足科创板要求都是个问号。

  更离谱的是核心技术靠“买”,招股书吹的24项核心技术,两大底层技术“高陡直光刻胶膜”“钯合金电化学沉积”是委托麦田光电研发的,自己只出800万,就敢说“已吸收创新”。监管追问“怎么吸收的”,比如光刻胶膜陡直度从87度升到89度的工艺参数,公司拿不出任何数据,只甩了份麦田的“确权函”——这跟学生抄作业后,拿老师的签字说“这是我自己做的”有啥区别?更讽刺的是,公司号称有182项授权专利,现场检查发现12项发明专利里8项是实用新型,3项是2024年突击申请的,离上会就半年,明摆着凑数。

  研发投入更是“捡芝麻吹牛皮”,2023年在3DMEMS探针卡上只投181万,占研发费用1.95%,却大吹“3D技术取得突破”。同行泽丰半导体同年在3D领域投了2300万,占比22%,人家都没敢说突破,强一用零头的钱就敢吹牛逼,这脸皮比城墙还厚。更搞笑的是研发人员薪酬,2024年人均18万,比同行低6万,连行业中等水准都达不到,还说“薪酬增长导致费用增加”——撒谎都不打草稿,监管爸爸的问询函都快把纸问穿了。

  第三个疑点是“研发成果与投入不匹配”。2022-2024年研发费用合计1.45亿,只申请了12项发明专利,其中8项还是实用新型专利,而同行思达科技同期研发费用1.8亿,申请了35项发明专利。更讽刺的是,强一股份的发明专利里,有3项是2024年突击申请的,距离上会只有半年时间,明眼人都知道是为了凑数。监管在问询函里直接问“研发投入的真实性”,公司回复“研发人员薪酬增长导致费用增加”,但2024年研发人员人均薪酬18万,比同行低了6万,薪酬没优势,投入没成果,这研发费用到底花去哪了?

  强一的净利润暴涨,不是靠产品,是靠政府“投喂”。2022-2024年政府补助分别是380万、1500万、1255.92万,占净利润的比例从24.3%升到53.9%,2025年上半年拿3500万,占净利润51%——说白了,一半利润是政府给的,没了补助就是“裸泳”。这些补助里有3000万是“苏州工业园区专项补贴”,要求3年新增产能1000万支,结果2024年实际产能只有850万支,按协议该退钱,公司却全额计入收益,被监管追问才承认“在协商延期”——这不是套取政府资金是什么?

  这些补助里,有3000万是“苏州工业园区半导体产业专项补贴”,要求公司3年内新增产能1000万支,但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实际产能只有850万支,远未达标,按协议应该退还补贴,但公司却在财务报表里全额计入收益,监管追问时才承认“正在与政府协商延期”。这种未达标却全额拿补贴的操作,本质就是提前套取政府资金美化利润。

  再加上高新技术企业15%的所得税率优惠,2024年少缴2100万所得税,占净利润9%。把补助和税收优惠加起来,2024年合计贡献3355万利润,占净利润的14.4%——哦不对,刚才算错了,这还没算完,要是扣掉虚增的研发费用和关联交易的虚增利润,真实净利润可能只剩零头。2024年净利润突然从1865万飙到2.33亿,增幅1140%,行业增速才35%,这哪是增长,这是坐火箭,可惜燃料是政府补助和财务造假。

  更危险的是,政府补助具有不确定性。2025年苏州工业园区的半导体补贴政策已经收紧,强一股份能拿到的补贴可能减半,而高新技术企业资质2026年就要复审,以其研发投入的真实性,能不能通过复审还是个未知数。一旦补助和税收优惠没了,强一股份的业绩立马会现原形,这哪里是“硬科技企业”,分明是“政策依赖型企业”。

  如果说财务数据是“表面光鲜”,那关联交易就是强一股份的“命门”。此公司的业绩,说白了就是靠关联方“左手倒右手”撑起来的,客户集中度高到离谱,关联采购疑点重重,利益输送的痕迹都快溢出来了,监管追问了两轮都没说清楚,这要是能过会,科创板的审核标准怕是要成笑线%收入靠“关联金主”

  招股书显示,2022-2025年上半年,强一向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62.28%、75.91%、81.31%、82.84%,一年比一年集中,行业平均才45%,这哪里是客户集中度高,这是把命门交给别人。第一大客户B公司更是“亲爸爸”——既是关联方又是投资人,2024年采购5.25亿,占营收81.84%,相当于强一股份就是B公司的“专属代工厂”。

  这部都不让人怀疑B公司的采购行为究竟是剧本还是帮公司冲业绩。2022年买1.28亿,2023年2.39亿,2024年直接飙到5.25亿,三年涨3倍。但现场检查查到,B公司同期芯片测试业务收入只增长35%,产能只增20%,根本用不上这么多探针卡。更骚的是定价,强一卖给B公司的毛利率48%,卖给别的客户才33%,差15个百分点——同样的探针卡,卖给关联方就贵一截,这不是利益输送是什么?监管在问询函里追问“B公司采购激增的原因”,公司解释说“B公司扩大产能需要”,,本质上是通过“虚假采购”帮强一股份做高业绩,等到强一股份上市后再慢慢退货,这种操作在IPO里堪称“经典套路”。

  依赖风险已经爆雷,2025年上半年B公司采购从2.6亿降到1.8亿,降了30%,强一的人工智能及GPU领域收入立马跟着暴跌——所谓的“稳定合作”,说断就断。更搞笑的是关联方披露还藏着掖着,企查查显示莫扎特半导体和强一、新沂强一用同一个联系方式,法定代表人都是周明,业务还存在竞争,强一却没把它列为关联方,这不是故意隐瞒是什么?

  关联采购涉及南通圆周率这家供应商,成为左手卖业务,右手买产品的“财务工具”。

  故事要从2022年说起,强一突然把能赚3200万的功能板、芯片测试板业务,连设备带原材料带订单,以294.85万的超低价甩给南通圆周率——专业评估说这堆资产值2140万,相当于一折大甩卖,周明通过这波操作净赚1800万。

  具体来说,把自己手里能产生收入的功能板、芯片测试板业务整体转让给南通圆周率,不仅包括相关设备、原材料,连已经签订的订单和项目设计费都一并打包,转让价格只算了设备和原材料的成本,没算订单的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相当于白送业务给南通圆周率。公司解释说“为了聚焦探针卡主业”,但这两项业务2021年贡献了3200万收入,虽然毛利率只有12%,但也是正收益,突然甩出去完全不合常理。

  转让完成后,南通圆周率立马变身“第一大供应商”,2023年强一向它采购占经营成本18.32%,2024年虽然降到5.04%,但采购价比市场价高12%——同样的PCB板,市场800元/平,强一买要900元/平,一年多花420万。更离谱的是,圆周率接了强一的业务,2023年营收1.2亿亏3800万,2024年营收1.5亿亏5200万,越做越亏还能当第一大供应商,这商业逻辑比科幻片还离奇。

  更离谱的是南通圆周率的经营状况:承接了强一股份的业务后,2023年营收1.2亿,亏损3800万;2024年营收1.5亿,亏损扩大到5200万,明明是强一股份的第一大供应商,却越做越亏,这根本不符合商业逻辑。原因很简单,强一股份甩给南通圆周率的都是不赚钱的业务,却要高价向其采购产品,本质上是通过“高买低卖”把利润从强一股份转移到南通圆周率,既美化了强一股份的毛利率(甩掉低毛利业务),又能通过关联采购帮南通圆周率维持运营,堪称“一箭双雕”。

  监管追问“圆周率有没有承接能力”,答案是没有——2022年圆周率的产线年就把业务甩过去,这不是提前规划财务操纵是什么?更巧的是,圆周率2024年亏5200万,强一当年拿6200万政府补助,刚好能补上——相当于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关联公司的亏损,这操作简直把监管当空气。现在圆周率说要“补偿”,但首期只付50%,剩下的年底才给,这不过是缓兵之计,想拖到强一上市再说。

  科创板的核心是“硬科技”,但强一股份的科技含量,说穿了就是“皇帝的新衣”。研发费用造假、核心技术外购、专利凑数、资质存疑,每一个问题都戳中科创板的审核要点,这样的公司要是能上市,简直是对“硬科技”的侮辱。

  首先是研发投入不达标,科创板要求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5%,强一表面达标,但扣掉虚增的540万研发费用,2024年研发占比从10.1%降到9.2%,看似还够,但再算上委托研发的水分,真实投入可能刚踩线。更要命的是研发方向滞后,同行都在搞3D探针卡商业化,强一在3D领域只投181万,占比1.95%,至今没3D产品落地,还在靠2D产品撑场面——这哪是硬科技,这是“落后科技”。

  其次是专利和资质造假,182项授权专利里大部分是实用新型,核心技术靠外购,根本不符合“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要求。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10%,强一2024年159名研发人员里18人有问题,线%,刚好不达标;专精特新要求近三年营收增速不低于15%,扣掉关联交易和虚增收入,强一2024年线%,也不达标——这两个资质怕不是花钱买的?

  最后是资质达标问题,强一股份号称“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但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10%,强一股份2024年研发人员占比只有9.8%,刚好不达标;专精特新企业要求“近三年营收增速不低于15%”,强一股份如果去掉关联交易和政府补助,2024年的线%,也不达标。这些资质很可能是通过“数据包装”获得的,一旦被监管核查,随时有可能被取消。

  扒完强一股份的所有疑点,只想说:科创板是支持硬科技的圣地,不是“财务造假、利益输送、影子控股”企业的避难所。强一股份靠着“关联交易刷业绩、政府救助填窟窿、研发数据造假”包装出来的IPO故事,看似光鲜,实则一戳就破。现场检查都把问题摆上台面了,还敢硬冲上市,这不是对监管的挑衅,是对投入资产的人的蔑视。

  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定要警惕这种“业绩暴涨但现金流差、客户集中度过高、研发疑点重重”的企业,不要被表面的增长数据迷惑,多看看问询函里的监管质疑,多查查关联方的背景,毕竟在长期资金市场里,“小心驶得万年船”。

  对于监管来说,希望上会审核时能从严把关,把这些疑点都问透,不要让强一股份成为下一个“造假标杆”。科创板需要的是像华为、中芯国际这样的真硬核企业,而不是强一股份这种“玩资本套路”的伪科技公司。

联系我们

1367622515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