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不仅令许多珍贵的文物重现于人们眼前,也让人们了解到千年前神秘的海昏城曾经真实存在的痕迹。昨日,记者获悉,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和紫金城遗址,将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将朝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向努力。
在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同时,考古人员还对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古调查,调查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发现了以紫金城城址、铁河墓群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的一系列重要遗存,并证实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紫金城城址即为汉代海昏侯都城。这些遗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具有独一无二的重大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
省文化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徐琳琳表示,西汉海昏侯墓的重要性,对考古人员也是一种考验,“这要求我们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指导考古发掘,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
据介绍,目前文物部门正与规划单位配合,进行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保护展示以及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墓群的总体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朝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向去努力。”徐琳琳说。
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充分运用了高科技手段,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这将为日后的文物展示利用提供真实、可靠、清晰、互动的发掘场景,将极大的提升考古工作和遗产保护展示的科技含金量。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队杨军介绍,发掘过程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他们都采用三维技术进行扫描测绘和记录,不但对墓地进行了无人机激光扫描,还在主墓室采取逐层清理、逐层扫描的方式,全程跟踪发掘、全程记录。大范围长时间进行高精度扫描,既确保了最真实留存文物信息,又快速制图、快速分析,有效节省了大量绘图时间,并对现场遗存的分析提供了前瞻性准确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LS)记录等科学技术手段,也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过程中被大量使用,初步建立起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
11月11日,南昌海昏侯墓园考古工地现场人头攒动,1号主墓主椁室发掘现场直播预演井然有序展开。在现场,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1号主墓主椁室发掘已基本准备就绪,考古人员正在抓紧清理主椁室上面两层盖板掀开后的文物。记者还看到,古尸储藏柜等高新设备已经运抵现场,14日将对主椁室真正开始启动发掘,届时,世人将一睹其真容。
海昏侯墓园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东南约1000米的墎墩山上。11月11日,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发布了海昏侯墓墓园内细节。这里,本报一一列出,带你看个究竟。
昨日,记者站在1号主墓二层平台,能看到棺椁已经被一层薄薄的塑料膜盖住,考古人员对上方两层盖板揭开后的文物进行清理,不时有玉器等文物从中被提取,有考古人员不时记录着发掘的情况。
记者注意到,在1号主墓主椁室南北向的上方,已经搭建了钢质轨道,这一轨道已经从墓内铺至了墓外。据现场考古人员介绍,这一轨道大多数都用在12月10日,将“整体打包”好的棺椁沿着轨道运至墓外,而后吊装运至实验室,开展实验室考古。
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介绍,从1号主墓内出土的椁木,全部已被移至在墓园内搭建的椁木库房内。这些椁木存放在那,让其自然风干。
正在发掘的1号主墓就好像一个约4000平方米的大坑。在这个大坑的四周,能看到已经全部用钢架网固定。对此,该墓考古领队杨军透露,这一方法称之为“钢网兜护”。其用途主要是保护墓葬本体,防止出现坍塌。“这是在考古发掘中,我们的一个创新。”他说,这一方法在全国考古工地非常少见。
在1号主墓二层平台北面,记者看到,来自新建区博物馆的考古人员熊峰,正用一个立式的探测仪器,不时与在一层举着一根装有探头的标杆的考古人员对话。
这个仪器是啥?熊峰说,这个仪器叫全站仪。可以对墓地和相关文物录入存储三维立体的数据。“通过全站仪定位的坐标数据,将用于墓园和各墓葬考古过程中,绘制CAD图纸。”
11月11日,记者来到距离海昏侯墓园约1公里左右的出土文物保护工作站。在现场,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这里正在开展漆木器的清理保护工作。
据来自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中科院大学科技考古博士后管理介绍,这一工作站于10月15日开始运行,近一个月来,目前发现漆木器有2000多件。“因为有的漆木器文物可以拼接在一起,同时有可能在‘打包’的文物中清理出其他文物,所以这一数据还会上下浮动。”
“我们对出土后的漆木器,采取的手段是立即泡水、遮光、防霉,确保漆木器能处于等同于地下埋藏时的环境,以防止微生物滋生。”她透露,从目前清理的情况去看,可辨器型有1300多件,类别包括耳杯、漆盘、漆碗、瑟、古琴等10余种。
听到古尸储藏柜,你该不会是会感觉有点毛骨悚然。没错,的确是古尸储藏柜,就摆放在文物工作站。显然,这是为了墓园后续的考古发掘中,假如发现有古尸而准备的高新设备。
步入这个约有三四百平方米的库房,记者看到,现场除了有古尸储藏柜,还有一个20平方米、采用“低氧气调链技术”的低氧房。显然,这个低氧房是用来对出土的重要文物进行保护及修复的,是在文物保护技术上的一种新的保护措施手段。此外,在该库房内,还有3台低氧气调保护储藏柜、5台工业加湿机,以及移动供气源。
在库房门口,记者看到,还专门设置了一个移动式低氧气体工作站。显然,为了海昏侯墓内出土的文物,可谓是动用了不少科技手段。
11月4日,记者从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新闻媒体通报会上获悉,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历时5年科学挖掘,目前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经过多次考古研究论证,考古学家认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江西官方11月4日首次对外公布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江西官方11月4日首次对外公布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江西官方11月4日首次对外公布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